#0008
大家好,當你打開這封電子報時,我人正在東京參加 WebX Asia 的活動,由於這週比較忙錄一些,今天這期會比較簡單。
Web3 當中最受注目的社交協議 Lens Protocol 在上週的 ETHCC 以太坊社群大會中推出了 V2 版本,好幾項功能具有大幅擴展的潛力,而且對於創作者/品牌來說,有很重要的更新。
目錄
背景
整合所有web3行為
創造價值
帳號管理
結論
背景
在 Web3 的世界當中,強調去中心化以及用戶掌握數據的所有權。而社交領域是一直被投以眾多期待的一個領域,主要是因為在目前的社交平台環境,是與 Web3 精神最背道而馳的:用戶數據被平台掌握拿來化為廣告或者出售、平台之間彼此壁壘分明、演算法很糟糕等。儘管帶來前所未有的流量以及社交工具,用戶反而是最任由平台宰割的群體。
Lens Protocol 是 Web3 社交中最受到注目的協議,說他是協議因為他不直接對用戶提供服務,而是提供一套社交圖譜的底層協議,讓其他人基於這套協議打造服務。在 Lens 打造的服務上,用戶就可以把自己的社交圖譜帶到任何一個協議上的服務。用 Web2 的語言來說,想像在 Facebook 上的好友名單也可以瞬間轉移到推特,不僅好友名單,貼文內容也可以直接轉移。如果你擁有兩個以上的 Lens 服務,那麼有人追蹤你的或者按你發文讚的通知會跳出兩次。
關於 Lens 的運作細節區塊勢寫過一篇講得很清楚,這邊就不重複造輪子。
問題來了, Lens 這麼受到注目,為何很多人都沒聽過甚至沒用過呢?
主要原因在於, Lens 推出一年多了,依舊是邀請制狀態,只有非常少數的人有辦法拿到邀請碼。因此 Lens 上面已經有好幾個社交應用,但都是門可羅雀,像是類似推特的 Orb、 Phaver、Lenster、類似 YT 的 Lenstube 等。人少是一回事,功能陽春就更別提了,不禁連 Web3 的用戶都懷疑這樣的產品要怎麼挑戰當前社交平台的壟斷地位。
不過用戶數量似乎不是 Lens 團隊擔心的點,在前幾天 7 月 17-20 所舉辦的 ETHCC 以太坊大會中,Lens 團隊宣佈了 Lens Protocol V2,加入了大量功能,這些功能的核心主要整合了大量的 Web3 應用,因而看來 Lens 即便無法挑戰既有霸主,但穩坐 Web3 世界社交領域應該還是沒問題的,而從 V2 的功能,我們也可以一窺 Web3 角度想像的社交場景,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情。
這些功能為何值得期待呢,我自己比較關注有幾個:
整合所有web3行為
在 V2 版本當中,基於 Lens 開發的 app 也能支持所有外部行為,官方稱作「Open Actions」,例如用 Lens 發文就可以讓人直接用其他外部的程式鑄造 NFT。用 Web2 來比喻,就是在 Facebook 貼文上面就可以直接在電商下單,而不用跳轉出去到電商的頁面。
其實這個功能並不是什麼巨大的創新,別人早想過了,像是 OK Contract 就提供網站直接導入的服務,用戶點一下就能進行操作,而不用開另外一個頁面到 Deapp 上面。而這步的導入顯示 Lens 想補上 Web3 主要用戶行為,官方列舉的 Open actions 包括:追蹤、鑄造或交易 NFT、加入 DAO、Gitcoin 捐贈、購買虛擬土地、加入白名單、遊戲、接收付費私訊、為 Defi 提供流動性等。
從上述這些行為可以看出,未來 Web3 的行為也都可以在 Lens 上實現,Lens 這個思路的邏輯是,過去這些行為都在各自的平台/app 上運作,缺乏彼此之間的社交互動,現在 Lens 作為 Web3 社交協議,一站式地支援他們在 lens 上面的運作。而且官方也表示支持跨鏈,意味著不同鏈的應用也都可以無縫放在 Lens 上操作,尤其是現在 L2 百家爭鳴情況下(Lens 自己本身是在 Polygon)。
創造價值
由於 Lens 上面可以做的事情大量增加了,意味著金流的流動管道也增加了, Lens 表明目標是:
「巧妙設計的獲利層(monetization layer)創造了無窮無盡的、自我持續的經濟;參與者獲得獎勵,來源得到尊重,且所有參與者在個體和整體上都受益。」
根據官方圖表,意思即為任何人在 Lens 上面創作都可以創造一個「收益體系」 ,先是在 app 上創作,接著被用戶或者演算法發掘,最後再被抖內或者以 NFT 購買產生收益,這筆收益就會被這個體系之中的所有人分潤。這套機制箱達到的目的是在這過程當中,所有參與者都能獲利,而也能追溯整個過程。
做個比較,在傳統 Web2 社交平台當中,要麼收益是廣告形式都被平台拿走,有收益的話通常是由平台方收取,再分潤給創作者,但這之間過程當中的參與者通常無法獲得任何收益。
而在過去 Web3 的體系當中,通常只實現支持者/買家和創作者之間的分潤,而發現的一方或者演算法並不會拿到收益。
Lens 這套機制是相對理想化的,不考慮現實人們的經濟行為是否真的會去給所有參與者分潤,但重點在於已經可以這麼做,剩下則交由創作者去發揮。
然而,這項功能可能也是雙面刃,意味著平台想要分潤/抽稅,也可以透過這套機制加入到分錢的過程當中。比如說,假使蘋果要求上架在 AppStore 上面的 Lens 服務也要徵收 30% 的蘋果稅,那是否蘋果寫一個智能合約插入到這套機制當中就好?
當然,存在被科技巨頭見縫插針不是否定這套機制的理由,無論如何,巨頭都有可能想辦法找到獲利的縫隙。整體來說還是正面看待 Lens 功能進一步完善。
帳號管理
第三個我認為值得關注的功能是「帳號管理」,核心在於由於 Lens 的互動基礎由區塊鏈錢包地址生成的 Hurdle 改成以 NFT 為基礎的「帳號」,因此新增了多個地址去管理一個帳號的功能(如下圖)。這項小小的變更看似沒什麼,但我認為潛力很大。
從 Web2 角度來看,這其實平凡無奇,就是把過往個人帳戶只能個人管理,改成企業帳號可以多個人管理,只是實現在區塊鏈上面而已。然而正是因為在區塊鏈上面,這個就變得有不一樣的效果。
上面提到,Lens 的作用是作為一個社交協議層,讓用戶享有社交圖譜自主,因此你的同一個帳號換到不同 Lens app ,就可以直接擁有你在其他 app 上面所有的追蹤者/被追蹤者,用來顛覆目前各個社交平台巨頭無法互通的情況。然而,我一直對這個主張有點距離感,因為我個人在社交平台上的操作習慣反而是:不同平台發不同內容,並且可能有不同的追蹤者,例如 LinkedIn 就是職場、Instagram 為私人朋友圈、推特用英文等。我完全不希望我的社交圖譜複製到多個平台上,而我相信很多人也不想這麼做。
然而有種人會很需要這要的功能:創作者與品牌。
做為把社交平台當作工作用的人,最擔心就是平台有不利的發展導致自己商業受損,例如更改演算法、或者平台爆發災難等。然而在 Lens 就不用擔心這個,因為單一平台出事,換個平台可以直接把「客戶」也給帶過去。
多個地址管理帳號則讓企業品牌也能使用 Lens,畢竟錢包地址不像是帳號可以隨便借人用。而對於品牌來說,社交平台之間的不互通反而是挑戰,因為每次開設新平台帳號就得重新做宣傳。但在 Lens 上,企業品牌換到不同 app,可以直接把社交圖譜帶過去,甚至內容都一併直接過去。
更進一步想,若是有企業品牌想要基於 Lens 打造自己的專屬會員 app ,也不用再花大把行銷預算請大家加入會員, 會員就直接在上面了。
當然,這些都是理論情況,現實情況是目前 Lens 只有很少數的用戶,但我們確實透過 Lens 想像不一樣的社交未來。而如果你是創作者或是品牌,更值得關注這樣的發展。
結論
從 Lens V2 的規劃看來,Lens 在打造 Web3 社交生態系又更進一步,並且支援了更多功能,這些有賴於技術的進展以及 Web3 本身用戶習慣的累積。
「Open actions 」與價值鏈的基礎是過去一年大量 Web3 用戶習慣的發展,而帳戶管理則是技術發展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Lens 至今堅持封閉測試狀態並且不公開讓所有人都能進入這個生態系也情有可原,因為整個 Web3 社交生態還很陽春,需要等待新技術的推動,才能做出更好的產品。也無怪乎 Web3 多數用戶還是在推特、Discord 這樣傳統的平台交流,而非用 Web3 原生的社交平台。
儘管還很小眾,但我們確實可以從 Lens V2 的新功能窺探未來社交平台可能有什麼樣不同的形式,而不只是 copy paste 現在社交平台的做法到 Web3 當中。當然不能保證 Lens 所朝向的方向就是未來一定會發生的事情,但可以預期的是在 Web3 圈內相對有機會,至於圈外的大眾則還很遙遠,核心在於大眾需要認識區塊鏈的運作邏輯,而這到目前都不是一件很普及的事情。
我自己是 Lens 用戶,接下來有機會拿到邀請碼,如果拿到,將會抽獎給付費訂閱會員,所以有興趣的歡迎加入。
以上就是本期內容,喜歡的話,歡迎分享。